我的位置: 首页 > 展台设计

jbo竞博app官网这份世界十大著名博物馆名单 你知道的有哪些

展台面积:m²

.

  国际博物馆日定于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国际博物馆协会是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非政府性国际组织,成立于1946年)。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2016年国际博物馆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故宫博物院,简称故宫或北京故宫,是位于中国北京市故宫内的博物馆。其前身是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

  民国元年(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后仍居于宫内。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黄郛摄政内阁公布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第五条,废除皇帝尊号,请废帝溥仪出宫。

  政府代表李煜瀛、京师警卫司令鹿锺麟、警察总监张璧,于六日接管皇宫,封存文物。后经摄政内阁核准,经一年之整理,故宫博物院于民国十四年国庆节(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开幕。

  它位于北京中轴线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为基础。

  故宫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与俄罗斯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五大博物馆。2012年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万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万人次,可以说是世界上接待游客最繁忙的博物馆。

  埃尔米塔日博物馆(俄语: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Эрмитаж,IPA:[gsdarstvnj rmta]),又译隐士庐博物馆,位于圣彼得堡的涅瓦河边,共有6座主要建筑:冬宫、小埃尔米塔日、旧埃尔米塔日、埃尔米塔日剧院、冬宫储备库、新埃尔米塔日。在这个建于18-19世纪的建筑群中,冬宫是一座主要建筑,也曾经是俄罗斯沙皇的宫邸,由设计师拉斯特雷利设计并建于1754—1762年。建筑群还包括总参谋部东配楼、缅希科夫宫和不久前建成的储藏库,总面积近130万平方米。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共有1000个展览厅,对公众开放的有350个。展出的艺术品约占全部收藏品的5%。和埃尔米塔日同等级别的博物馆,如卢浮宫博物馆、普拉多博物馆的展览比例为10%。在整修之后,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将展览20%的收藏品。埃尔米塔日博物馆每年在国外举办相当多的展览,并积极地在不同国家开设自己的分支机构。它在伦敦、阿姆斯特丹都拥有展览中心。每年参观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的游客人数近200万。

  在约250年的时间里,埃尔米塔日博物馆收集了近三百万件从石器时代至当代的世界文化艺术珍品,并与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和中国故宫并称为世界五大博物馆。现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制作了自己的数位博物馆,全世界皆可以看到。

  这座占据了整整一个街区的三层建筑规模宏大,装饰豪华。从不同的角度看,冬宫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这是因为它正面的各种结构在整体对称的同时又具自的韵律,而且,它外表的雕像装饰丰富多样。别具匠心的门廊设计、豪华的科林斯柱式、复杂的飞檐曲线、造型各异的雕塑与花瓶、绚丽多样的色彩使冬宫具有俄罗斯巴洛克建筑所特有的豪华风格。

  Hermitage Museum,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又译隐士庐博物馆,位于圣彼得堡的涅瓦河边,共有6座主要建筑:冬宫、小埃尔米塔日、旧埃尔米塔日、埃尔米塔日剧院、冬宫储备库、新埃尔米塔日。

  埃尔米塔日博物馆与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和中国故宫并称为世界五大博物馆。

  The Winter Palace。在这个建于18-19世纪的建筑群中,冬宫是一座主要建筑,也曾经是俄罗斯沙皇的宫邸,由设计师拉斯特雷利设计并建于1754—1762年。

  The Winter Palace。在这个建于18-19世纪的建筑群中,冬宫是一座主要建筑,也曾经是俄罗斯沙皇的宫邸,由设计师拉斯特雷利设计并建于1754—1762年。

  The Winter Palace。在这个建于18-19世纪的建筑群中,冬宫是一座主要建筑,也曾经是俄罗斯沙皇的宫邸,由设计师拉斯特雷利设计并建于1754—1762年。

  The Winter Palace。在这个建于18-19世纪的建筑群中,冬宫是一座主要建筑,也曾经是俄罗斯沙皇的宫邸,由设计师拉斯特雷利设计并建于1754—1762年。

  The Winter Palace。在这个建于18-19世纪的建筑群中,冬宫是一座主要建筑,也曾经是俄罗斯沙皇的宫邸,由设计师拉斯特雷利设计并建于1754—1762年。

  The Winter Palace。在这个建于18-19世纪的建筑群中,冬宫是一座主要建筑,也曾经是俄罗斯沙皇的宫邸,由设计师拉斯特雷利设计并建于1754—1762年。

  The Winter Palace。在这个建于18-19世纪的建筑群中,冬宫是一座主要建筑,也曾经是俄罗斯沙皇的宫邸,由设计师拉斯特雷利设计并建于1754—1762年。

  The Winter Palace。在这个建于18-19世纪的建筑群中,冬宫是一座主要建筑,也曾经是俄罗斯沙皇的宫邸,由设计师拉斯特雷利设计并建于1754—1762年。

  卢浮宫始建于12世纪末(1190年),由法王菲力二世(“奥古斯都”)下令修建,最初是用作监狱与防御性的城堡,边长约90米,四周有城壕,其面积大致相当于今卢浮宫最东端院落的四分之一。当时的卢浮宫堡并不是法国国王的居所,而是被用来存放王室财宝和武器。

  14世纪,法王查理五世觉得卢浮宫堡比位于塞纳河当中的城岛(西岱岛)的王宫更适合居住,于是搬迁至此。在他之后的法国国王再度搬出卢浮宫,直至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才成为居住在卢浮宫的第二位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建筑师皮埃尔·勒柯(Pierre Lescot)按照文艺复兴风格对其加以改建,于1546年至1559年修建了今日卢浮宫建筑群最东端的卡利庭院(Cour Carree)。扩建工程一直持续到亨利二世登基。亨利二世去世后,王太后卡特琳·德·美第奇集中力量修建杜伊勒里宫及杜伊勒里花园,对卢浮宫的扩建工作再度停止。

  波旁王朝开始后,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修建了连接卢浮宫与杜伊勒里宫的大长廊,又称“花廊”(Pavillion de Flore)。路易十四时期曾令建筑师比洛(Claude Perrault)和勒沃(Louis le Vau)对卢浮宫的东立面按照法国文艺复兴风格(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加以改建,改建工作从1624年持续到1654年。

  1682年法国宫廷移往凡尔赛宫后,卢浮宫的扩建再度终止。路易十四曾计划放弃卢浮宫,并将其拆除,但后来改变了主意,让法兰西学院、纹章院、绘画和雕塑学院、以及科学院搬入卢浮宫的空房,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和艺术家被国王邀请住在卢浮宫的一层和大长廊的二楼。1750年法王路易十五正式提出了拆除卢浮宫的计划。但由于宫廷开支过大,缺乏足够的金钱来雇佣拆除卢浮宫所需的工人,该宫殿得以幸存。

  1789年10月6日,巴黎的民妇集群前往凡尔赛宫,将法王路易十六挟至巴黎城内,安置于杜伊勒里宫,该时期对卢浮宫进行了简单的清理打扫工作。法国大革命期间,卢浮宫被改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拿破仑即位后,开始了对卢浮宫的大规模扩建,建造了面向里沃利林荫路的北翼建筑,并在围合起来的巨大广场中修建了卡鲁索凯旋门,作为杜伊勒里宫的正门。拿破仑三世时期修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农庭院,完成了卢浮宫建筑群。

  1871年5月,巴黎公社面临失败时,曾在杜伊勒里宫和卢浮宫内举火,试图将其烧毁(当时公社决定烧毁的还有巴黎市政厅、王宫(Palais Royal)等标志性建筑)。杜伊勒里宫被完全焚毁,卢浮宫的花廊和马尔赞长廊被部分焚毁,但主体建筑幸免。第三共和国时期拆除了杜伊勒里宫废墟,形成了卢浮宫今日的格局。

  法国国王对艺术品的收集始于弗朗索瓦一世时期,弗朗索瓦一世曾从意大利购买了包括油画蒙娜丽莎在内的大量艺术品。至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王室已经收集了约2000幅油画、150多座雕刻、700多张素描、以及其他大量美术作品。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期继续从意大利、佛兰德斯和西班牙购入艺术作品。法国大革命期间的1793年8月10日,共和政府决定将收归国有的王室收藏集中于卢浮宫,并将其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命名为“中央艺术博物馆”。11月8日,博物馆正式开放,展出了587件艺术品。此后共和政府又用从教堂、贵族和地方政府等处没收来的艺术品源源不断地补充博物馆收藏。

  拿破仑在征服欧洲各国的同时,将被征服国家的艺术品大量运往法国,送至卢浮宫(此时已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展出,还增加了古罗马和古埃及艺术品展厅。但随着1815年拿破仑的第二次退位和终生放逐,卢浮宫藏品中约有5000多件艺术品被归还给原来所属国。

  此后的100多年里,卢浮宫的收藏范围不断扩大,加入了东方(远东)、亚述、古埃及等时代的藏品。随着藏品数量的增多,展览空间越来越小。1981年,法国政府决定将卢浮宫建筑群的全部建筑划拨博物馆,并对卢浮宫实施了大规模的整修。由华裔美籍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位于卢浮宫中央广场上的透明金字塔建筑。整修后的卢浮宫于1989年重新开放。其展览区域划分为:

  黎塞留庭院(Richelieu Wing):远东、近东、文物;雕塑;14世纪至17世纪的法国油画;德国、尼德兰和佛兰德斯油画;其他绘画和形象艺术

  苏利庭院(Sully Wing):古埃及文物;近东文物;古希腊、伊特鲁里亚、古罗马文物及雕塑

  德农庭院(Denon Wing):古希腊、伊特鲁里亚、古罗马雕塑;17世纪至19世纪的法国油画;意大利及西班牙油画

  梵蒂冈博物馆(意大利语:Musei Vaticani)位于梵蒂冈城内,由罗马梵蒂冈大道(Viale Vaticano)可达。梵蒂冈博物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其中的藏品是多个世纪以来罗马天主教会收集、积累的成果。

  16世纪时,教皇儒略二世创建了博物馆。游客在游览梵蒂冈博物馆时会经过由拉斐尔装饰的西斯廷礼拜堂和拉斐尔房间(Stanze di Raffaello)。

  梵蒂冈博物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年前购买的一座大理石雕像。这座名为拉奥孔与儿子们的雕像于1506年1月14日在圣母大殿附近的一个葡萄园里发掘出来。教皇儒略二世派朱利亚诺·达·桑迦洛(Giuliano da Sangallo)和米开朗琪罗去查看发掘成果。在他们的推荐下,教皇当机立断从葡萄园主那里买下了雕像。在发掘出雕像整一个月后,教皇就在梵蒂冈向公众进行了展示。

  2006年10月梵蒂冈博物馆庆祝建馆500周年之际,向公众开放了梵蒂冈山丘上公墓的发掘现场。

  庇奥-克里门提诺博物馆(Museo Pio-Clementino):以希腊、罗马时代的雕刻为主,《拉奥孔与儿子们》陈列其中;

  格里高利-伊特鲁斯博物馆(Museo Gregoriano-Etrusco):以公元前4世纪以前的收藏品为主;

  jbo竞博app官网

  拉斐尔画室(Stanze di Raffaelo):由拉斐尔及其徒弟们的壁画装饰的馆室,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雅典学院》;

  梵蒂冈画廊(Pinacoteca Vaticana):主要收藏绘画作品,包括拉斐尔、达芬奇和卡拉瓦乔等人的名作。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语: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中央公园旁,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主建筑物面积约有8公顷,展出面积有20多公顷。馆藏超过二百万件艺术品,整个博物馆被划分为十九个馆部。主建筑物通常被简称为“the Met”。除了主馆外,还有位于曼哈顿上城区崔恩堡修道院(英语:Bonnefort Cloister)的第二分馆。那里主要展出中世纪的艺术品。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由一群美国公民于1870年发起构建。当时的发起人包括了商人、理财家、卓越的艺术家与思想家。他们期望博物馆能够给予美国公民有关艺术与艺术教育的熏陶。最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于1872年2月20日开幕,当时的博物馆位于第五大道681号。

  在众多永久艺术收藏品中,包括许多出众的古典艺术品、古埃及艺术品、几乎所有欧洲大师的油画及大量美国视觉艺术和现代艺术作品。博物馆还收藏有大量的非洲、亚洲、大洋洲、拜占庭和艺术品。博物馆同时也是世界乐器、服装、饰物、武器、盔甲的大总汇。博物馆的室内设计模仿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从1世纪的罗马风格延续至现代美国。

  在2007年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已经有接近四分之一英里长及占地二百万平方英尺,是博物馆最初大小的二十倍。

  大英博物馆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汉斯·斯隆(1660至1753年)爵士是当时的一位著名收藏家,1753年他去世后遗留下来的个人藏品达71000件,还有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根据他的遗嘱,所有藏品都捐赠给国家。这些藏品最后被交给了英国国会。在通过公众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后,大英博物馆最终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Montague Building)成立并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各种活动攫取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馆倾向于收集自然历史标本,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到了19世纪初,蒙塔古大楼已经显得不敷使用了。于是1824年博物馆决定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建造一座新馆,并在1840年代完成,旧蒙塔古大楼不久后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里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

  jbo竞博app官网

  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大英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1900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划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

  大英博物馆历史上除了1972年的几个月外,一直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2002年博物馆面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由于馆员抗议裁员,博物馆甚至被迫关闭了几天。几个星期后,一个希腊雕像失窃,主要原因是保安人员的缺乏。

  大英博物馆阅览室原来属于大英图书馆,但图书馆阅览室已经搬到了图书馆大楼,现在为博物馆的阅览室。

  大中庭(Great Court)位于大英博物馆中心,于2000年12月建成开放,目前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广场的顶部是用2436块三角形的玻璃片组成的。广场中央为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对公众开放。

  大英博物馆目前分为10个分馆:古近东馆、硬币和纪念币馆、埃及馆、民族馆、希腊和罗马馆、日本馆、东方馆、史前及欧洲馆、版画和素描馆以及西亚馆。

  京都国立博物馆位于日本京都府,在这里珍藏着流传至今的与千年古都共呼吸的国宝,是世界公认的“宝物殿”。占地102,623平方米,是日本明治中叶时期建造的法式文艺复兴风格的博物馆。明治初年,在欧化主义和“排佛弃释”的浪潮中,轻视、破坏文物之风盛行。为了保护那些神社和寺庙中的文物免遭破坏,1889年,当时的宫内省决定在京都设立博物馆,于1897年建成开放。

  京都国立博物馆红砖白柱的造型,屋顶的部份又融合了佛教与和风的建筑风味,是极为特殊的“和洋”折衷式建筑。建筑前有大大的喷水池,整个画面就像是画家笔下的画面般耀眼。

  躲在京都国立博物馆后面的庭院里,有一间小小的日式茶室“堪庵”。古朴到近乎简陋的小木屋,简单朴实的内部陈设,面对一个用石头假山借景的山水庭院,坐在屋檐下望着院子里,红叶与金黄的银杏衬着翠绿的柏,风吹过的瞬间落下交杂着金色与红色的雨。

  格拉茨(Graz)市是现代奥地利的第二大都市,位于奥地利和匈牙利的边境。该市在中世纪时是奥地利向南用兵的中框、转运站和边防重地,市区的Zeughaus(德语军械库之意)就是中世纪时奥地利对土耳其军作战用的武器库。建筑物本身是在1642年建成的,现仍藏有近3万件以上的甲胄和冷兵器,是一所规模相当大的中世纪武器和甲胄的博物馆。

  馆内第一层主要是存放各式轻重火器、一些步兵用的黑色铁制胸甲和轻骑兵用的甲胄。此层楼内大量存放的各式火枪包括了火绳枪、燧发枪、轮发发火机枪等。

  火绳枪最早于15世纪初出现于欧洲,早期是发射石弹,后来改发射图形的或铁弹,是一种从枪口用木制通条装填弹药、再用火绳点火发射的火枪,这种火枪的口径通常在23毫米以内,重8至10公斤,弹丸重约9克,射程则在150至250米之间。

  燧发枪于17世纪未开始出现。和火绳枪相比,燧发枪用燧石枪机点燃装药,发射速度较快,口径小、重量轻且后座力小,燧发枪口径约在20毫米以下,带刺刀时全重5至5.5公斤,弹丸重32克,燧石枪机上的火镰同时又是火门的盖,枪托的弯曲度较大,便于瞄准和提高射击精度。

  第二层和第三层存放步兵、轻骑兵和重装骑兵的甲胄。甲胄主要是由胸甲、头盔、叶片甲、金甲、脸甲和颈甲组成。胸甲可保护士兵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的杀伤,以胸板和背板组成,上面用环扣和较链连接,下面用皮带系紧。胸甲有时有压制的花纹或镶嵌着饰物,但通常只有军官和贵族的阶级才有特权在胸甲上雕刻花纹,而且花纹和饰物多寡皆按阶级而定。胸甲重量约在6至10公斤之间,厚1至3毫米。

  第四层主要是存放冷兵器,除了其中一部分冷兵器是来自历次战役中土耳军遗留在战场上的战利品外,其余均是奥地利产的冷兵器。

  冷兵器一般构造都很简单,通常用于白刃战斗。按其使用特点,可分为打击兵器,例如狼牙棒、流星锤;刺杀兵器,例如剑、长矛、长枪、刺刀等;砍劈兵器,例如战斧、钺、镰等;以及两用刺劈或劈剌兵器例如军刀、戟、马刀等。

  森根堡自然博物馆(德语:Senckenberg Naturmuseum),位于美茵河畔法兰克福,是德国仅次于柏林的第二大自然博物馆,展出地质学及生物多样性的主题内容,有大型的恐龙骨骼展示,经常获得小朋友们喜爱。

  博物馆最初由法兰克福在地的科学家、植物学家、医师约翰.克里斯提安.森根堡博士捐赠,在1904-1907年间,肇建于城市西郊的博肯镇(即 Bockenheim,今已纳入法兰克福市界),与后来1914年创建的法兰克福大学老校区紧邻,附近渐次形成文风鼎盛的大学城地景。目前则由森根堡自然研究学会经营管理。

  森根堡博士还捐赠了植物园以及图书馆,今天的法兰克福大学总图书馆即继承自森根堡博士私人图书馆,而命名为“约翰.克里斯提安.森根堡-大学图书馆” 。植物园即今法兰克福植物园,由法兰克福大学经营管理至2011年底为止,其后移交给市政府。

  尽管森根堡博士、森根堡学会与法兰克福大学的历史关系深远,学生持法兰克福大学歌德卡(Goethe-Card)仍不能免费入馆。但来自法兰克福伙伴城市(Partnerstdten)的居民,则可以凭身份证明文件免费入馆参观。分别是: 英国伯明翰、匈牙利布达佩斯、法国里昂、法国德伊-拉巴尔、格拉纳达 (尼加拉瓜)、埃及开罗、波兰克拉科夫、德国莱比锡、意大利米兰、美国费城、捷克布拉格、以色列特拉维夫、加拿大多伦多、日本横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土耳其埃斯基谢希尔。

  皇家马来西亚三军历史博物馆由数栋单层营房构成,共分五个不同主题的展示馆,其中,一馆为太平洋战争,二馆为马来亚内战,三馆为名将录,四馆为英雄榜,五馆为联合国维和行动。

  一馆是博物馆的精华所在,入口处外有两座小亭,一座里面放着一辆二战时英军所用的通用装甲侦察车。另一座则放着马来亚马来西亚王国刚独立时的国名在内战期间所使用的戴姆勒侦察车,该车是二战期间英军普遍使用的装甲车,炮塔上还有当年皇家马来亚陆军军徽,显得十分醒目。

  太平洋战争对马来西亚人民来说,是挥之不去的惨痛记忆。当年日军从泰国宋卡湾登陆,沿着狭窄的印度支那——马来亚走廊,仅用了2个月零7天的时间,打败主要由英、澳大利亚和印度部队组成的盟军,占领了整个马来半岛。一馆所阵列的就是这一段时期的历史文物,包括当年日军作战路线图、几次主要战役的说明及英军马来亚作战的战斗序列,日军和盟军代表性的轻型装备与军服,马来亚步兵旅的作战纪录等。最令人注意的是“马来亚的沦陷”和“新加坡的投降”这一段战史。

  二馆主要描述马来西亚在1948年6月16日到1960年7月31日之间12年内战的内容。

  三馆的名将录,均以马来西亚历年来的参谋总长为对象,有绘制的肖像,并收集其制服、勋章,及叙述其人其事供后人瞻仰。

  四馆的英雄榜,则记述和保存了二战和支持联合国和平任务期间,马来西亚军人的战斗英雄事迹。二次大战时,在马来半岛作战的英国马来亚指挥部,共辖有2个马来步兵旅、1个印度军、1个印度步兵旅、1个澳大利亚师和其它英军步兵团,在这时期内,共产生了3位马来西亚的战斗英雄。

  五馆展示的是有关维和的装备和资料。马来西亚在二次大战结束后这近50年来,一共派遣过将近3200人次的部队,参加刚果、两伊战争、、海湾战争、莫桑比克和柬埔寨等次和平任务。最近的一次是在科索沃,马来西亚应联合国的请求,派出一支营级的和平部队。

13527999521